對我而言,裕森老師以葡萄酒對照的愛情觀與分析
遠比他的葡萄酒理論與實務更令我覺得有趣 !
一股對愛情淡淡的哀愁與不信任感充滿在他
"開瓶:林裕森的葡萄酒飲記"這本書中的
"葡萄酒的愛情考驗"章節.
"在我們這個愛情越來越速食,葡萄酒越來越講究早熟好喝的年代,
到底是愛情能考驗葡萄酒的耐力,還是葡萄酒能在時間中戰勝愛情的長
一九九六年的秋天,和一對剛談戀愛的朋友一起去逛誠品酒窖,
他們開玩笑似地突發異想,決定每人出一半的錢買一瓶布根地夜丘區的
La Tâche做為他們愛情的證物。相約好要在分手的時候一起痛快地開
當然,我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的證人。"
上述是"葡萄酒的愛情考驗"開始的一段話.
我不認識裕森老師所提的這對男女,
不過我強烈懷疑裕森老師是這段荒唐愛情故事的男主角.
葡萄酒,尤其是法國葡萄酒.
只要是AOC等級以上都會標示年份.
"年份"這個標示對某種性格或者某種星座血型的人來說根本就是
"無可救藥的吸引與魅力"
邏輯上買標示年份的葡萄酒是為未來某段時間"必然的歡樂進行式"
比如結婚,比如生小孩,比如...基調上是快樂的.
我相信沒有人會為了消愁忘憂或想醉一下去找一瓶300,400歐元
高級葡萄酒的麻煩.這樣的目的喝二鍋頭更夠味 !
我要說的是這對男女不是不可這樣做,
而是"愛情分手" v.s."痛快的開瓶喝掉"
基本上是無法聯想的荒唐.
另一種可能是1996的時候男女主角都還太年輕,談過若有似無的戀
還不知何謂真愛情分手的椎心之痛在那裡,所以才有這種Kuso版的
俄羅斯式的愛情賭注. 如果他們未來能夠知道"愛情,是不能Kuso的"
我的猜測沒錯的話,我不是要說裕森老師荒唐,
年輕瘋狂的90年代大家都幹過類似的事.
只是讀到這樣的故事也不免感染了淡淡的哀傷.
買的起La tâche應該是26,7歲了,
在加上"苦撐了漫漫的七年"男女主角都已經35,6歲了
還有勇氣再談戀愛嗎 ?
我常常喜歡用"做愛後,動物感傷" (Post coitum, animal triste)
這部電影女主角最後的喃喃自語去映證世間男女的愛情故事
"二〸歲失戀,傷心哭泣,以為自己再也無法愛上任何人"
"四〸歲失戀,傷心哭泣,因為自己再也沒有機會深深的墬入情網了"
後記:
真正看過裕森老師本人後,我的擔心是多餘的
以他的條件外貌還可以談二〸年戀愛,如果他想要的話 !
"葡萄酒的愛情考驗"一文請參考
http://www.cite.com.tw/product
裕森老師的葡萄酒講座真的很精彩,
他是一個聰明細膩的葡萄酒哲學家 !